首页 > 技巧 > 正文

什么是循环爽点、情绪爽点?如何运用并提升小说质量?

技巧 7个月前 (04-16) 浏览 121

什么是可循环爽点,什么是情绪爽点。

这不是同一条路数的写法,是两条不同路的写法,但很多作者是能把这两条路结合起来,而有些作者往往只能做到一条。

两条互补的作者,成绩都不会差,专精一项的就非常容易崩盘。

那么…什么是可循环爽点,什么是情绪爽点。

可循环爽点最典型的题材,分别是文抄公类的文娱以及制作游戏类的游戏。

什么叫可循环。

可循环,说白了这个爽点可以无限成长,读者不会因为这个爽点的爆发而感受到阈值提升过快,产生不良的反应。

简单来说,可循环的爽点,先给读者吃一口中规中矩的味道,然后慢慢加糖,慢慢加工。

循序渐进。

再比如说,文娱文,你先提出一个不错的作品,然后不断地抛出更高的筹码,你的影视作品一次比一次强,从一个小的范围,提升到一个大的范围,从一个领域跳到更高的领域。

爽点可以不断地进阶。

十万字一段内容,三十万字再跳,这就是可循环爽点的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

其实大多升级文,也都是拥有这一套可循环的爽点内核作为基础。

那么什么是情绪爽点。

《斗破苍穹》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质上就是一种起情绪的手法。

这就是情绪写法的一种最明显的体现。

要让读者产生一种共情的心理,从而无比期待主角找回场子的那一刻。

它提供了一个名为‘复仇’的情绪价值。

再广泛来讲,抗日类型的小说,它的情绪价值是更为明显的,因为复仇这个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进一步讲解,那就是在给读者带来情绪价值的核心上,那便是基于读者期待的角度上,爆发他们所想要的情绪。

这种爆发式的爽,远比可循环爽点带来的快感明显,但是,情绪爽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

通俗而言,就是你能让读者生气一次,让读者生气第二次,可是当读者生气了第三次的时候,他们真的还会生气,还会想要继续看到复仇的内容吗?

读者只会觉得,你这个人怎么一直在复仇这个地方死循环。

再从恋爱文来分析,读者往往最喜欢的是暧昧阶段,确认关系了反而不喜欢看了。

为什么?

因为恋爱文提供的情绪价值,就在于暧昧阶段的纯爱,当你确认关系,这一层最核心的情绪价值就破灭了。

情绪这种东西是不能反复使用的。

很多内容,你喊一次是振奋人心,你天天喊,就成了口号,谁都会厌倦,这就是情绪爽点带来的最大问题,那就是不可复制。

所以斗破苍穹全篇,真正用到情绪爽点的,只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那一段,因为情绪这种东西,做不到无限使用。

故此,擅用情绪共情的作者,会经常性出现开篇内容写完,后面剧情持续走低的情况。

读者觉得不好看了,并非作者能力的问题,而是开篇的情绪走得太高,直接就把读者的阈值拉到了一个不能处理的地步,那么后续怎么写,都不可能超过开篇就带来的高潮。

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循环爽点和情绪内容配合使用,既要有明确的可循环爽点内容,又要让读者感到一种舒适的情绪搭配。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可循环爽点更像是逻辑,情绪爽点更像是情感共鸣。

所以有时候写情绪爽点的时候,读者会下意识地抛开逻辑,因为情绪爆发出来的爽点,在不带逻辑去看的时候会非常爽。

但可循环爽点是基于小说的设定而衍生出来的内容,这也导致读者非常喜欢考究这一点。

比如说历史文里,读者其实最爱看的就是男主和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这种也是一种可循环的爽点,可你历史人物的人设是不能崩坏的,一旦崩坏,这种可循环的爽点就崩了。

这就导致读者非常喜欢追求可循环爽点之中的逻辑。

就拿诸葛亮来说,你诸葛亮写成一个负面的角色,那读者还会觉得男主和诸葛亮之间的互动会很爽吗?

读者反而会去追究你的逻辑,拷打你凭什么能把诸葛亮写成这样,不断地考究历史。

可是,当你去写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时候,读者反而不会追究你的逻辑。

而其实从某种条件而言,季汉是根本做不到北伐中原的余地。

但是,情绪真的很重要,当你情绪到位的时候,谁会追究这些细节,读者要的是爽,要的是情绪上带来的爽。

就拿《衣冠不南渡》来举例,男主曹髦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余地,但是读者对司马家天生的仇恨还用说吗?

这就让难以说得通的地方,读者都会想办法为你摆平。

为什么?

因为读者真的不想让司马家赢,不想让晋朝出现,这就是隐性的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让读者偏向于主角。

但是,这种手法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作者在起情绪的能力上就是极强,最重要的是,他不仅能起情绪,还能配合自己的循环爽点不断地分泌出让读者需求的情绪价值和多巴胺,引起共鸣,所以看他们的书,极其之享受。

最后,既要成绩好,又要写长,就不能只考虑一种手法的运用。

情绪爽点固然一时用得好,可以打出奇效,有极高的成绩,但长篇的关键仍然在于可循环爽点。

网文这条路太长,群星照耀着前程,每当我细细品读那些优秀的网文作品时,就能明显地察觉到和这些作者的差距。

有些内容上的细节,情绪上的调动,甚至于长线的梳理手法,那都是日积月累下的经验。

这终究是一条多学、多看、多练的路。

本文作者:爱开小差

- END -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