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 > 正文

自学成作家的都学了些什么,怎么学?

经验 18小时前 浏览 5

一、找准创作母题,开启写作源泉

 对于自学写作的人来说,探寻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母题,就如同在混沌中找到启明星,为创作之路指明方向。创作母题,虽鲜少在文学理论典籍中大篇幅出现,却是成名作家们秘而不宣的创作根基。它宛如一口深泉,是素材与灵感的不竭之源。

回首那些文学大家,莫言以 “高密东北乡” 为基石,构建起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从《红高粱家族》的热血激昂,到《蛙》的深刻省思,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对人性、历史、社会的诸多洞察;金庸则凭借 “武林江湖” 的宏大设定,编织出无数英雄侠客的传奇,在刀光剑影、恩怨情仇中,展现江湖道义与人生百态;琼瑶聚焦于 “爱情” 这一永恒主题,尤其是那些细腻动人、波折重重的爱情故事,让无数读者为之心醉神迷。他们无一不是在找到创作母题后,创作灵感如泉涌,佳作频出。

在新手阶段,多数创作者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作品产出缓慢,题材风格杂乱无章,常常为 “写什么” 而绞尽脑汁,这实则是尚未触及创作母题的懵懂状态。一旦寻得,便似握住了开启创作宝藏的钥匙,思维不再枯竭,故事自然娓娓道来。

那么,如何挖掘自身的创作母题呢?一方面,要回溯过往经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独特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人和事,都可能蕴藏着母题线索。比如,童年在乡村度过的岁月,田野、炊烟、邻里乡情,或许能衍生出乡土题材的母题;历经生活磨难,对困境中的人性挣扎有深切感悟,以此为基,可开拓出关于人性救赎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关注内心的热爱与执着,对历史的痴迷、对科幻世界的遐想、对都市生活的洞察,兴趣所在之处,往往也是创作母题的孕育之地。它涵盖创作方向与素材灵感,是创作者独一无二的创作标识,指引着作品走向独特与深刻。

二、掌握故事构思法,搭建故事框架

 当创作母题与素材在手,如何将其巧妙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便需要倚仗精妙的故事构思法。常用的有 “问题构思法” 与 “难题构思法”,二者宛如工匠手中的标尺与刻刀,雕琢着故事的雏形。

以问题构思法为例,需依次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来勾勒故事框架。首先,“他是谁?” 即明确主人公身份,这是故事基石。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贫苦农家,在时代浪潮下挣扎奋进,其身份决定了他面临的困境、抉择与成长路径;《甄嬛传》里,甄嬛选秀入宫,从天真少女到后宫权谋高手,初始身份为故事铺就跌宕之路。同时,给主人公设置挫折不可或缺,恰似投进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孙少平面对贫困、爱情挫折与理想现实冲突;甄嬛遭遇华妃刁难、皇后算计、姐妹背叛,这些挫折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强大引擎。

其次,“他要干什么?” 为主人公设定行动任务,要大胆想象又贴合身份。孙悟空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哈利・波特为对抗伏地魔、守护魔法世界,不断探寻魔法奥秘、集结力量。任务难度依主人公能力而定,过易则平淡,过难则让读者望而却步,唯有恰到好处的挑战,才能紧紧揪住读者的心弦。

再者,“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挖掘深层动机,让人物行动逻辑自洽,使读者共情。哈姆雷特为父复仇,是出于对正义的执着、对亲情的捍卫;《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重回阿富汗救赎,源于内心愧疚与对人性善良的追寻。动机充分,人物才鲜活立体,故事才有灵魂。

难题构思法,则是在故事进程中设置棘手难题,让主人公在困境中突围。如《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出海捕鱼,却遭遇巨型马林鱼,返航途中又被鲨鱼群袭击,连续难题考验着老人的意志与智慧,升华故事主题;《盗墓笔记》中,吴邪等人探秘古墓,面对机关陷阱、神秘生物、未知谜团,层层困境险象环生,读者跟随主角一同在惊险中探寻真相。借助这些构思法,将零散素材整合,故事大纲渐次清晰,为后续创作筑牢根基,引领读者踏入精心构建的文学天地。

三、修炼写作技巧,雕琢作品细节

 (一)积累写作技巧的途径

 在写作技巧的探寻之路上,国内外作家各有其辙。国外不少作家师从名家,投身写作培训班,在系统指导下精研技艺;而国内老一辈作家,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弄潮儿,还是传统文学的坚守者,多是在文学的荆棘丛中独自摸索,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巧之路。于自学写作之人,作家思维阅读与故事仿写法堪称两把利刃。

作家思维阅读,如莫言所言,读者思维阅读千本,不如作家思维读一本。何为作家思维阅读?即阅读时不止于欣赏故事,更要剖析作者的布局谋篇、情节编排、人物雕琢、文字驾驭之法。读《百年孤独》,细品马尔克斯如何以魔幻笔触串联家族几代兴衰,时空交错中故事线紧密交织却不紊乱;读《红楼梦》,探究曹雪芹怎样用细腻文字勾勒贾府众生相,举手投足、一言一语皆显人物性情,从诗词歌赋到衣食住行,处处暗藏文化底蕴与人物命运伏笔。如此阅读,将书中技巧拆解、吸纳,化为己用。

故事仿写法,更是写作进阶的捷径。诸多名家皆由此起步,莫言的《春夜雨霏霏》对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借鉴,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受果戈里同名作品启发,王小波与莫迪亚诺风格的呼应,皆为范例。网络小说领域更是如此,新手仿若蹒跚学步的孩童,依傍前人作品模仿学习,从故事框架搭建、情节节奏把控,到人物冲突设置,渐次掌握写作门道,待羽翼丰满,方能振翅高飞,独创新篇。

(二)关键写作技巧拆解

 写好开头,恰似为作品开启一扇引人入胜的门扉。常见方法有 “开门见山式”,直陈核心,如鲁迅《秋夜》开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简洁话语瞬间将读者引入特定场景,勾起好奇;“设置悬念式”,抛出疑问,像侦探小说常以离奇案件开场,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开端便渲染神秘氛围,富家女遇害,嫌疑人齐聚,促使读者急切探寻真相;“情景交融式”,以景衬情,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起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随后描绘月下荷塘静谧幽美,景语皆情语,让读者沉浸于作者心绪与景致交融的意境。

制造悬念,是紧紧揪住读者之心的绳索。可在开篇布局悬念,全程牵引读者,如丹・布朗《达・芬奇密码》开篇卢浮宫馆长遇害,留下神秘密码,故事围绕密码破解层层推进,悬念迭起;也可在情节关键处设悬,如《甄嬛传》中甄嬛误穿纯元故衣后,皇帝盛怒,甄嬛命运悬于一线,后续如何反转,读者揪心以待,悬念使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力求鲜活立体。赋予人物独特外貌,如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外貌尽显性格泼辣、精明能干;深挖内在性格,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又心怀正义,在复仇路上的犹豫挣扎,使人物层次丰富;安插人物口头禅、标志性动作,如孔乙己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排出九文大钱”,寥寥数语、一个动作,将其迂腐穷酸、死要面子展现无遗,让人物跃然纸上。

设计人物台词,要贴合身份、情境与性格。《水浒传》中鲁智深粗豪仗义,言语直白豪爽,“洒家” 口头禅尽显江湖豪迈;林黛玉寄人篱下,言语娇柔细腻、多愁善感,诗化表达里满是才情与敏感。争吵场景台词短促激烈,抒情时刻则温婉绵长,不同情境台词为故事注入真实感,推动情节、烘托氛围。

视角切换,为故事增添多元魅力。第一人称视角,如《简・爱》以女主视角叙述,情感细腻真实,读者仿若与主角同呼吸共命运,亲密感十足,却受限于主角视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似上帝俯瞰人间,如《三国演义》能同时展现各方势力谋划、战场厮杀与宫廷权谋,视野广阔,信息全面;有限第三人称视角,聚焦单个人物感知,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尼克视角窥探盖茨比的繁华与落寞,既有亲身体验的真实,又有适度抽离的审视,灵活运用视角,让故事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描写环境景物,是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的妙笔。《边城》里沈从文描绘湘西茶峒小镇,青山绿水、白塔渡船,质朴宁静景致映衬人性纯美,为翠翠的爱情故事铺就温婉底色;《呼啸山庄》中荒野狂风、阴沉古堡,契合人物爱恨情仇的激烈狂暴,环境与故事、人物心境浑然一体,强化情感冲击,使读者身临其境,沉浸于文学构建的多彩世界。

四、提升文笔,让文字散发魅力

 在写作领域,文笔常被误解为华丽辞藻的堆砌、繁复修辞的运用,实则不然。衡量文笔优劣的关键标尺,在于读者是否沉浸其中、爱不释手。一篇佳作,恰似一场精彩演出,需凭借多重魅力吸引观众。

逻辑说服力是基石,文字仿若无形绳索,将读者牵引入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鲁迅先生以笔为刃,剖析社会弊病,《狂人日记》中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层层推理,步步紧逼,以强大逻辑唤醒民众,令读者跟随其思索,冲破封建禁锢。

情感感染力是触动心弦的妙音。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在《半生缘》里,曼桢与世钧的错过,“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短短数字,道尽沧桑悲凉,让读者仿若置身于那段无奈岁月,与人物同悲同喜;村上春树于《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对直子的复杂情感,迷茫、眷恋、愧疚交织,文字如潺潺溪流,淌入读者心间,泛起共鸣涟漪。

哲思力为作品注入灵魂深度。如尼采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凝练语句蕴含人生智慧;加缪《局外人》透过默尔索荒诞经历,叩问生存意义,引发读者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度探寻,使作品超脱故事表象,成为思想富矿。

画面感则赋予文字可视化魔力。金庸笔下江湖,“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 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大漠孤烟、江南柔景、人物风姿,跃然纸上,读者仿若穿越时空,亲历江湖恩怨。

想提升文笔,可从仿写大家入手,拆解经典篇章,研习词汇运用、句式架构、风格营造;日常勤加练习,写日记、短文,打磨文字质感;广泛涉猎,文学、社科、美学等书籍皆为养分,厚积薄发,终能让文笔绽放光彩,以文字触动万千心灵。

五、坚持写作与修改,踏上作家之路

 写作之路,绝非康庄大道,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非凡的毅力与持久的恒心。村上春树,这位享誉全球的作家,早年经营酒吧,生活昼夜颠倒,毫无规律可言。直至 29 岁,一场棒球赛如命运的火种,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毅然踏上写作征程。此后,他仿若苦行僧般自律,每日凌晨 4 点准时起床,笔耕不辍 4 小时,完成写作后用 10 公里长跑磨炼身心,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即便多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被戏称 “诺奖陪跑人”,他也从未停下创作脚步,用一部部如《挪威的森林》《1Q84》等经典之作,奠定了在文学殿堂的崇高地位。

东野圭吾的写作历程同样布满荆棘,从学生时代痴迷推理小说,萌生抽丝剥茧的创作欲望,到初涉职场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投稿却屡屡受挫,《人偶之家》折戟沉沙,《魔球》功亏一篑,生活陷入困窘,作品无人问津。但他从未言弃,在长达十年的创作瓶颈期,哪怕作品滞销,靠自费购书维持人气,依然执着坚守。直至《名侦探的守则》问世,打破僵局,他在困境中反思,突破传统推理框架,融入人性幽微洞察,终成推理小说界的一代宗师,佳作频出,本本畅销。

他们的经历昭示,写作初期灵感匮乏、文笔稚嫩、投稿碰壁皆为常态,唯有坚持才能穿越迷雾,迎来曙光。诚如海明威所言:“一切初稿皆狗屎。” 即便是大师,初稿也难免瑕疵。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十二次精心打磨才臻于完美。可见,修改是写作的升华之梯。

那么如何修改?首先,从全局俯瞰,审视主题是否明晰、结构是否严谨,剔除偏离主题的枝蔓,优化章节布局,确保故事行云流水;其次,逐句推敲,打磨词句,替换晦涩词汇,修正语病,让文字通顺流畅;再者,出声朗读,倾听文字韵律,拗口处必是隐患,及时调整语序、更换用词,使文章朗朗上口;最后,虚心纳谏,将作品交予他人阅读,旁观者清,他人的建议常能点醒当局者,助你发现盲点,完善作品。如此循环往复,文章方能日臻佳境,在写作的漫漫征途中,怀揣坚持与修改这两大法宝,方能一步步向着作家梦想靠近,用文字雕琢时光,镌刻不朽篇章。

写作营原创文章

- 0人点赞 -

发表点评 (0条)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